網來學院丨好活科技:科技助力靈活就業,共享用工 (視頻+全文+PPT)
2020年03月23日 16:06
2020年3月22日,中國互聯網協會網來學院舉辦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助力經濟發展”公開課邀請到好活科技副總裁張欣棠圍繞“科技助力靈活就業,共享用工”主題,詳細闡述了互聯網靈活就業平臺如何通過對人力資源的高效配置實現企業轉型升級。
以下為公開課內容分享:
大家好,我是好活科技集團張欣棠。感謝中國互聯網協會給我們這次機會跟大家做分享。今天我帶來的分享主題是“科技助力靈活就業,共享用工”。
好活科技——綜合性的互聯網靈活就業服務平臺
好活科技于2015年在北京成立,是一家綜合性的互聯網靈活就業服務平臺。現在已經在全國10多個省份進行了子公司的落地,好活科技運用互聯網技術,幫助靈活就業者在線一鍵創業,并在政府協同治理下,幫助企業合法合規進行靈活用工。
我們目前的很多合作伙伴都是共享經濟領域的頭部企業,如美團、餓了么、58到家等等。2018年底,好活科技被國家發改委評定為中國共享經濟典型平臺,并收錄在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的《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報告》中。
好活科技連續三年(2018、2019、2020)作為典型案例企業入選國家信息中心的《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報告》。
在3月17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的國務院會議中,會議報告提到了一些關鍵字,比如說“互聯網+”“平臺經濟”“個體工商戶”“雙創”“放管服”“共享用工”等等。我們也借助總理這場會議的報告,結合今天的分享主題“科技助力靈活就業,共享用工”分四個板塊介紹一下好活科技是如何結合自身的平臺技術能力落實政府相關政策精神的。
新技術催生新機遇與挑戰
互聯網新技術催生靈活就業新機遇
靈活就業由來已久,比如家政服務員、超市的促銷員,以及派遣員工,這些都是傳統的靈活就業表現形式。隨著互聯網技術,如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這些互聯網技術的數字革命的發展,讓現在社會上的用工方式呈現出多元化的形式,因此催生了很多新的靈活就業機遇。比如外賣平臺、生鮮電商、在線教育平臺。
新業態成為靈活就業行業主力軍
共享經濟新業態平臺企業的參與者成為了靈活就業的主力軍。外賣網絡配送員、互聯網平臺經濟下的維修師傅、在線教育的教師,尤其在疫情當下,很多孩子選擇用網絡在線教育平臺獲取知識。還有共享單車的調度員、網約家政保潔阿姨,這些就業崗位已經成為新經濟、新業態下靈活就業的主力軍。
企業靈活就業面臨的問題
同時機遇也伴隨著挑戰。在很多共享經濟新業態的靈活就業場景中,實際上沒有定義好用工形式。這種新的靈活就業的形式,有它自己的特殊性,而工作性質和用工制度的改變導致如果用老辦法去管理新業態會面臨很多現實問題。比如說,靈活就業者關系的歸屬,靈活就業人員的自身權益的保障,還有靈活就業者收入的合規結算,以及安全的保障,這些都是新業態企業要面臨的問題,所以,我們要重新的思考用工形式,規范就業市場。作為企業來講,也要勇于正視這些新挑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好活科技靈活就業解決方案
好活科技作為人力資源共享經濟平臺企業,抓住了機遇,形成一整套靈活就業的解決方案。在好活平臺上靈活就業者可以快速地通過智能手機一鍵注冊,只需要一分鐘就可以變成一個商事主體,也就是個體工商戶。企業將業務發包到好活平臺后,平臺再通過大數據分析,將靈活就業者與企業的崗位需求進行精準匹配,最后形成企業-平臺-個體工商戶三方的商事合作,形成了一個新的靈活就業的解決方案。
好活平臺應用的互聯網新技術
好活平臺應用了很多互聯網新技術支撐這一解決方案。在大數據時代,無論從政府層面、互聯網公司還是行業用戶,都面臨同樣的挑戰和機遇。企業的決策方式也從原先的業務驅動轉變為數據驅動,如何將大數據的價值轉化成生產力,是我們現在要考慮的問題,也是企業重要的競爭優勢。
好活平臺利用大數據、算法、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將數據中的信息進行提取、處理分析后,挖掘出其中的相互關系,從而幫助企業進行決策。這些信息技術應用在人力資源領域,真正讓技術服務于人力資源的各個模塊中,形成了創新的互聯網人才共享平臺,讓人力資源進行最合理的調配,真正用科技把人才共享變得簡單。
從2019年開始到現在,好活科技已經幫助22萬的靈活就業者在好活平臺上創業,創造出了30多個億的收入,為國家繳納1.8億的稅收,平臺收入以每月20%的環比在增長。
通過好活平臺的大數據分析統計,目前已經幫助2萬多名來自貧困地區的人員,通過創業帶動就業,真正實現了“一人創業全家脫貧”的實踐。大數據的技術在精準扶貧中的應用,讓很多貧困縣的靈活就業者產生了價值,得到了收入。目前好活平臺已幫助貧困縣的靈活就業者產生了近3個億的收入。
信息技術讓靈活就業更便捷
線下個體工商戶注冊
以前,線下辦理注冊個體戶時,需要提供很多資料,包括需要在當地的工商窗口填寫表格,提供紙質的材料,需要跑幾次,審批的過程要幾天甚至一兩個月的時間。
靈活就業者在線一鍵創業
在好活平臺上,我們利用信息化技術能力,落實政府深化放管服改革的政策,平臺的靈活就業人員無論在任何時間或者身處何地,只要他有一個智能手機,打開好活小程序,通過一分鐘的資料填報上傳,再錄一段本人真實意愿的小視頻,第二天就可以拿到個體工商戶的營業執照。
政務能力互聯網化
這張圖片展示的是平臺的靈活就業人員的電子營業執照。這張電子營業執照可以通過國家的企業信息公示系統進行查詢。
大數據匹配-快速找到活
靈活就業人員成功注冊成個體戶,并領到這張營業執照后,好活平臺會根據他們的自身屬性及其上傳的信息,為每個靈活就業者在后臺系統都打上對應的標簽,比如說技能信息,位置信息,年齡信息等等。再通過大數據計算分析,為平臺上的就業者精準匹配相應的企業和崗位,快速實現就業。
靈活就業者智能保障體系
在就業的同時,我們也為靈活就業者提供了一些完善的保障服務。好活通過與多家保險公司進行對接,建立了數據的共享機制,實現數據互通互信,為靈活就業者提供一套完善的智能保障服務體系。平臺通過大數據算法,幫助靈活就業人員選擇適合他們的保險種類。大數據系統智能匹配商保和社保、全方位的覆蓋,除了可以線上選購保險產品之外,咨詢理賠同樣能夠提供全程的在線化服務。如果靈活就業者出現意外受傷的情況,就可以通過線上申請進行理賠,完全可以實現足不出戶快速地獲得響應和賠付。
上面講的這些,就是我們運用新一代的信息技術,深入落實政府的放管服政策,幫助靈活就業者便捷的進行就業服務。這里我們特別要感謝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以及昆山市政府及相關部門為我們提供政務能力的支持,讓我們的網絡平臺技術能更好地得到應用,幫助到這些靈活就業人員進行創業。
信息技術讓靈活就業更合規
好活科技通過自身平臺的互聯網技術能力,也幫助地方政府進行產業政策制定、扶貧政策制定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數據支撐。同時,輔助政府“互聯網+監管”政策落實,保障靈活就業的合法合規。
“六真”風控原則
在互聯網+監管落地的實施過程中,好活科技制定了真實業務、真實主體、真實合同、真實意愿、真實資金、真實票據的“六真”風控原則。
互聯網+政務服務
好活科技通過利用機器學習領域下的圖像識別技術,識別靈活就業人員的四要素:身份、人臉、手機、銀行卡。確保在遠程注冊、不見面注冊的體驗過程中,這些靈活就業人員的主體身份真實,其意愿表達真實。
另外,好活平臺為靈活就業者提供了全程的電子化簽署服務。靈活就業者在好活平臺完成實名認證后會簽署一個電子合同,并先申請一個個人的CA證書,通過短信驗證碼來保障簽署人的真實意愿表達,且整個過程中的證據鏈條是完整的、可靠的。在這個過程中,好活平臺也應用了一些其他技術,比如說RSA的加密證書、電子簽名、電子合同等這些互聯網常規技術手段,這種電子化簽訂的文件和紙質的文件同樣具備法律效力,實現了“六真”中的真實合同、真實業務。
同時,好活科技也幫助稅務部門和金融機構進行業務系統的電子化。把注冊、開票、公章使用,包括轉賬等流程進行一系列的電子化操作,最后的電子公章、電子發票、電子稅務登記,還有銀行打款的電子回單都是通過大數據圖像識別技術進行采集分析,并與稅務局、銀行數據在線對比,為平臺上發生的資金和票據、提供一個真實的證明。
四流合一
在平臺建立的整個商業模型之下,好活科技最注重的就是合法合規,而合法合規體系建立的基礎就是四流合一。
政企協同監管平臺-風控模型
我們和政府建立了一套大數據的政企協同監管平臺,其中共享的數據、分析比對形成的圖表以及企業靈活就業者的風控畫像都在該平臺可視化展現。政企協同監管平臺上有幾千條對于企業、靈活就業者的風控指標,我們通過大數據的風險預警,確保平臺數據的真實合規。
另外,大數據協同監管平臺還應用了區塊鏈技術,對包括合同、發票、電子回單等憑證進行跟蹤、記錄、存儲,確保它不可篡改,真實有效。
平臺展示-商企協同監管平臺
好活科技與市場監督管理局建立了政企協同監管平臺。好活平臺上的企業相關信息,比如說業務、合同、資金、票據等四流信息,都在協同監管平臺上展現,它也是好活平臺重要的風控指標。好活平臺進行數據分析之后,以可視化的報表呈現給政府的相關監管部門。在政府指導和監督下,進行一個多維度的風控,確保平臺的安全合規。
好活平臺還為個體工商戶建立了大數據協同監管平臺。主要是針對靈活就業人群,個體工商戶做大數據用戶畫像分析。確保排除個體工商戶的違規風險。
靈活就業者收入大數據分析
比如說對靈活就業人員的收入大數據分析。在這個案例中,35歲的張師傅是一個外賣騎手,他在平臺上第一個月的結算收入超過1萬元。我們通過這個數據分析比對,騎手行業收入的中位數是8000元,1萬元以上的收入,已經超過中位數比例的20%以上,達到了風控標準,引發了系統報警。后續我們通過把風險報警的信息推送給企業相關的管理人員,并與管理人員進行核實,包括和騎手本人進行核實等方式進行了排查,最后發現他是因為對路段熟悉,而且配送時間長,所以他的收入比較高,我們進行基礎比對和核查后排除了風險。如果這類情況在排查過程中發現風險并不合規時,我們就會及時地終止與他的合作。
靈活就業者區位大數據分析
另外一個分析案例,是對靈活就業者的區位大數據分析。一位55歲長期在共享經濟平臺接單的保潔阿姨。從平臺大數據區位的分析顯示,她在北京從事保潔服務,但其提取傭金時,手機定位是在溫州。因此,引起了風控系統報警。在經過系統和人工雙重排查之后發現這位阿姨因為年齡較大,使用智能手機不便,于是就委托她的家人進行異地操作提現。平臺為了確保她的資金更安全,讓她補簽了委托提現的協議。
憑證信息攥取和匹配
好活平臺對憑據信息的攥取和匹配也是重要的風控操作。我們利用圖像識別技術對平臺上的發票、合同、打款回單這些憑據上的信息進行攥取。之后進行數據分析比對,確保這些憑據上的信息一致,做到四流合一。
數據安全-區塊鏈存儲
好活平臺上的信息數據,都是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分布存儲的。在這個區塊鏈分布存儲的環節上,市場監督管理局、人社局、稅務局等政府監管部門,以及好活科技合作的銀行、保險金融機構,它們都是很重要的區塊鏈分布存儲節點,可以確保平臺數據的真實不可篡改。
信息技術助力疫情防控
共享用工創新模式
首先介紹共享用工創新模式方面的案例。在疫情防控期間,盒馬與一些知名的餐飲企業進行跨界共享用工合作,引爆各界的關注。好活科技認為共享用工本質上是一個勞動力市場供需不平衡的表現。這種勞動力市場供需的不平衡在人力資源市場中一直存在著,只不過在特殊時期下被激化和凸顯了。
大數據信息技術助力企業互助共享用工
企業之間的互助和共享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說企業之間在進行匹配和互助時,匹配效率很慢,而且在人員技能和崗位上的匹配不一定吻合。
作為大數據靈活就業平臺,好活科技在做人力共享平臺之初,就想從人力資源產能優化上進行調配。所以在疫情防控期間,好活科技用了很多互聯網技術,進行了資源整合和產品優化的升級,幫助人員冗余的企業和人員急需的企業進行有效數據對接,形成協同共享的效應。
智能匹配的核心在于對數據的運用。好活平臺通過前期建立海量的靈活就業者和企業用戶的畫像,以及對大數據的分析匹配,幫助企業之間進行人力資源的產能調配,快速地撮合企業間人員的共享用工合作。
好活“共享用工”服務實際案例
列舉一個好活科技在疫情期間幫助兩家企業進行共享用工服務的實際案例。
盒馬是好活平臺上服務的一家企業。平臺數據顯示,在疫情期間,盒馬在我們平臺進行傭金結算的人員減少了,而且人均單量上升。中移鐵通國企運營商結算的人數變化不大,但是人均收入減少了,平均的單量也下降了。通過大數據的進一步分析發現,雙方在崗位和人員需求匹配上,標簽匹配度極其吻合。比如盒馬需要年輕的男性、會騎電動車的人員;中移鐵通師傅的特點也是年輕男性居多,自身都有電動車,而且他們都活動于社區周邊。根據平臺數據匹配信息顯示,這兩家企業可以進行互助共享用工。所以,我們就將兩家企業進行撮合,最后成功地幫助他們實現了共享用工。
這個圖片展示的是第一位在盒馬上崗的鐵通師傅,他手里拿的是一張健康證,通過盒馬站長的培訓和健康檢測后正式上崗。第一天他就完成了30多單的配送,掙到了自己比較滿意的收入。
金融科技-助貸服務
另一個產品實際案例是好活科技在疫情期間為中小企業提供的助貸服務。好活科技通過跟銀行做數據同步,證明貸款企業上下游業務的真實性,提高了企業的授信,幫助企業獲得了更高額度的信用貸款。同時我們也幫助銀行進行貸款管理,當這家企業拿到這筆貸款后,通過好活科技跟銀行合作的金融科技產品進行發放,定向使用這筆貸款,銀行全程監控,好活科技也在這個產品中應用了區塊鏈的存儲技術以保障平臺提供給銀行數據的真實性。
疫情期間免費“戰役貸”助貸服務
上面這個圖片是好活科技為蘇州的一家騎手公司成功貸到了一筆300萬元的信用貸款,而且年利率僅為3.75%,低于市場基準利率。
碼上復工
再例舉一個實踐案例。好活科技利用自身技術能力加政務能力,在疫情期間快速建立了跨區域的大數據健康監測系統。幫助兩地政府數據互通互信,并點對點進行勞務輸出和勞務輸入。這些外出務工的勞務人員在本地掃描好活的健康碼,通過這些人員掃碼,好活平臺可以對人員的健康數據和行程軌跡進行跟蹤,確保這些人員在到達勞務輸入地之后能夠及時健康安全上崗。上面這張圖片顯示的是我們幫助銅仁和昆山兩地政府進行勞務人員的點對點輸入輸出。
好活平臺靈活就業者創業宣言
以上的分享是好活科技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于實踐中形成的案例。好活平臺已經為20多萬的靈活就業者提供了創業服務。在此,我們特別感謝中國就業研究所、中國就業促進會和中國新業態就業研究中心對好活科技一直以來的幫助和支持。
用科技讓靈活就業、共享用工更簡單。感謝大家的傾聽,也感謝中國互聯網協會網來學院給到我們這樣的機會,與大家分享我們在人力資源領域如何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實踐。謝謝。
公開課錄播視頻觀看鏈接:https://url.cn/5zmvJtL?sf=uri
(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互聯網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