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言論的邊界
2016年09月21日 13:58
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社交媒體,降低了普通人信息表達的門檻,拓寬了信息發布和獲取的渠道、改變了信息傳播的速度和范圍,凸顯了多元化觀點的傳播,同時,也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現代人的表達意識和表達能力。
在便捷、快速傳遞信息的同時,也成為虛假信息、網絡謠言滋生和傳播的溫床。在微博“圍觀改變中國”積極功能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和隱憂。
言論自由作為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通常被理解為包含了充分的表述的自由。言論自由的實現,對于社會的發展和運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而微博等的出現,給網民的言論自由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契機,但現代社會并不存在無條件的、絕對的自由,所以,與言論自由伴生的還有各種約束,比如法律、制度等。
作為個體的言論表達,最基本的是信息的客觀、真實、負責任,不對其他社會成員的名譽權、隱私權等帶來傷害,在發布信息之前,甄別信息的真實性,考慮可能引發的影響,尤其是負面影響,不違反相關的法律、法規;在信息的二次傳播過程(如轉發行為)中,盡力做到閱讀、思考之后再行“轉發”,“不信謠,不傳謠”是基本要求。
從微博、微信等運營方而言,要制定相關的管理規定并予以執行,通過技術和人工的方式,明確言論表達的邊界,并在實踐過程中進行公開。
從政府管理角度而言,依據相關的法律、法規,公開、透明地進行自媒體時代信息發布的管理,則是應有之義。
社會個體的自由表達,使得傳統媒體中的“把關人”功能逐步弱化。虛假信息容易實現短時間內的裂變式傳播,雖然眾多個體的自由表達,促進了信息源的多元化和信息的相互印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實現自媒體的自凈化功能,但不能忽視的是這種自凈化功能帶有滯后性。與其指望傳播之后的辟謠等“補救性”措施,還不如在信息發布環節進行規范的管理。
加強公民意識的培養、提升社交網絡時代的媒介素養和社會責任,強調理性、溫和的發言態度、對于建立并維護一個健康、有序的網絡空間至關重要。
如何在新媒體環境下,使用戶的表達自由、網絡經濟的蓬勃發展、政府的有效治理三者之間實現有序的運轉和平衡,這是一個需從管理理念、管理方式、有效互動上同時需要加以重視的問題。
(作者申玲玲,系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
在便捷、快速傳遞信息的同時,也成為虛假信息、網絡謠言滋生和傳播的溫床。在微博“圍觀改變中國”積極功能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和隱憂。
言論自由作為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通常被理解為包含了充分的表述的自由。言論自由的實現,對于社會的發展和運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而微博等的出現,給網民的言論自由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契機,但現代社會并不存在無條件的、絕對的自由,所以,與言論自由伴生的還有各種約束,比如法律、制度等。
作為個體的言論表達,最基本的是信息的客觀、真實、負責任,不對其他社會成員的名譽權、隱私權等帶來傷害,在發布信息之前,甄別信息的真實性,考慮可能引發的影響,尤其是負面影響,不違反相關的法律、法規;在信息的二次傳播過程(如轉發行為)中,盡力做到閱讀、思考之后再行“轉發”,“不信謠,不傳謠”是基本要求。
從微博、微信等運營方而言,要制定相關的管理規定并予以執行,通過技術和人工的方式,明確言論表達的邊界,并在實踐過程中進行公開。
從政府管理角度而言,依據相關的法律、法規,公開、透明地進行自媒體時代信息發布的管理,則是應有之義。
社會個體的自由表達,使得傳統媒體中的“把關人”功能逐步弱化。虛假信息容易實現短時間內的裂變式傳播,雖然眾多個體的自由表達,促進了信息源的多元化和信息的相互印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實現自媒體的自凈化功能,但不能忽視的是這種自凈化功能帶有滯后性。與其指望傳播之后的辟謠等“補救性”措施,還不如在信息發布環節進行規范的管理。
加強公民意識的培養、提升社交網絡時代的媒介素養和社會責任,強調理性、溫和的發言態度、對于建立并維護一個健康、有序的網絡空間至關重要。
如何在新媒體環境下,使用戶的表達自由、網絡經濟的蓬勃發展、政府的有效治理三者之間實現有序的運轉和平衡,這是一個需從管理理念、管理方式、有效互動上同時需要加以重視的問題。
(作者申玲玲,系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