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衛秘書長:傳媒轉型首先要把產品做好
2015年04月13日 12:21
4月11日,第十屆中國傳媒年會在武漢東湖之濱啟幕。當天上午,中國互聯網協會秘書長盧衛以《互聯網+,媒體轉型與融合》為題發表演講。他表示,無論互聯網有多強大,傳媒業轉型發展,首先要把新聞產品做好。
1994年4月20日,中國通過一條64K的國際專線,接入國際互聯網,中國互聯網時代由此開啟。20年后,中國網民超6億。
“我第一次因為互聯網和媒體打交道,是在1997年。那時,我在江西新余郵電局做副局長,希望當地報社能把他們的報紙放到網絡上來。當地宣傳部門和報社也很支持,看得比較遠,每天把報紙往網絡上放。”盧衛在接受荊楚網記者專訪時表示,有了互聯網以后,中國媒體傳播發生了很大變化,電子報可以被認為是報業和互聯網最早的融合。
如今,中國互聯網發展進入第21個年頭,報網融合已經是完全不同的內涵。盧衛打趣道:“現在,互聯網是一個非常大的概念,我覺得,我們做互聯網的反而談起互聯網來,越來越不會說了。因為各行各業都在談互聯網,談互聯網+,研究互聯網,比我們做互聯網這么多年的人,研究得都還更透,理解更深。因為他們跳出了互聯網本身的技術范疇來理解互聯網的發展。”
盧衛認為,從電子報到客戶端,從報紙數字化到傳媒數據化,一路走來,傳媒界應用互聯網的能力,比互聯網界還要強。而互聯網行業更側重基礎研究和建設,比如網絡、無線基站、線路等最早的基礎,再比如云計算、云平臺、新型終端等新基礎。“互聯網+任何領域,這都是一個基礎,就像空氣和水。近年來,經過國家寬帶戰略和4G建設的深入推進,讓我們漸漸走到哪都有網絡,都有信號,都有帶寬。若干年后,我們走到哪都會有云平臺、云終端、云計算。有了這些互聯網基礎設施以后,互聯網+工業、互聯網+金融、互聯網+傳媒、互聯網+文化等都成為可能,并擁有廣闊空間。”
盧衛告訴荊楚網記者,傳媒業從早期單一的數字化,到后來的互動傳播,再到現在的大數據、云平臺,實現精準的信息定向傳送,呈現出多元化、智能化的趨勢。如今,各大媒體都在利用網絡、微博、微信、二維碼、電子閱覽、手機報、手機網、移動客戶端等多種載體,為用戶提供大量信息。而智能數據分析平臺,不一定每個傳媒都要去做,因為建設真正的智能化數據庫,進行智能分析,投入會非常大。他建議,可由若干個做智能化的平臺,用合作共贏的思路去做。避免大家都做,一方面重復建設,另一方面做不好、做不精、做不到真正的智能化。
“比如今日頭條,原來我認為他是一個媒體企業,后來才知道原來它不是一家媒體企業,而是一個數據公司,是大數據分析企業。它本身不生產新聞信息,而是把若干個媒體的內容,經過大數據分析后,及時推送給用戶。它是用一種技術上的東西,來幫助媒體把有用信息推給相關用戶。”盧衛表示,雖然有人認為大數據只有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才有實力去做,但并非除了BAT大家都不能做,只是能做成功的在少數,因為它投入的確太大。
談到傳媒的轉型之道,盧衛告訴荊楚網記者,互聯網文化本身就是一種開放、協作、分享的文化,到了“互聯網+”時代,更要用一種跨界、融合的理念來推進轉型。他認為,無論互聯網能起多大作用,做傳媒也好,做工業也好,做服務也好,最終是要把產品做好,把新聞質量、產品質量、服務質量搞上去。
“互聯網首先是一種工具,但不僅僅限于工具。互聯網媒體首先應借助互聯網本身,傳播高質量的新聞產品,然后通過互聯網思維和互聯網新技術,不斷推進經營方式和運作模式,去運營傳媒。”盧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