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余曉暉:加強人工智能國際合作,促進全球普惠發展
2025年11月08日 21:10
11月6日—9日,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在浙江烏鎮舉行。本屆峰會以“共筑開放合作、安全普惠的數智未來——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為主題。

11月8日,全球發展倡議數字合作論壇舉辦。論壇由中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中國人民外交學會聯合主辦,中國互聯網協會、北京郵電大學協辦,以“共譜數字藍圖 共促普惠繁榮”為主題,進一步探討如何推動數字成果普惠共享。中國互聯網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余曉暉在會上發表題為《加強人工智能國際合作,促進全球普惠發展》的主題演講,系統闡述了對人工智能全球合作的思考與建議。
人工智能發展迅速,推動“雙向融合”成為關鍵
余曉暉指出,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實現快速突破,已成為推動全球數字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中國政府于今年8月推出“人工智能+”行動計劃,核心目標在于推動人工智能與經濟社會各領域的雙向深度融合。一方面,AI技術賦能千行百業,推動生產力躍升;另一方面,AI的持續突破也依賴于各行業場景的開放以及從中沉淀的高質量數據。
全球合作面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局面
余曉暉表示,人工智能合作是當前全球數字合作中最重要也最具挑戰性的領域。作為變革性技術,AI將重塑全球經濟與社會發展格局,但發展中國家在人才、數據、基礎設施等方面仍存在差距。同時,AI自身也帶來模型幻覺、安全倫理等新型風險。他指出,需構建“應用—模型—場景—數據”螺旋上升的發展飛輪,推動AI在賦能經濟社會的同時,實現技術自身的持續演進。
推動五項合作建議,共建普惠包容的AI治理體系
圍繞下一步人工智能國際合作,余曉暉提出五點建議:
一是推動開源合作。開源模型使發展中國家更容易接觸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促進本土創新。中國既是全球開源體系的受益者,也積極回饋開源社區,目前中國提供了全球最好的開源模型,推動人工智能的技術平權和普惠發展。
二是構建可負擔的基礎設施。算力、數據中心、芯片等體系建設需全球協同,幫助各國建立可持續的AI算力基礎。
三是高質量數據集建設。數據是加快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促進技術迭代發展的關鍵。應構建反映文化多樣性、符合各國需求的高質量數據集,并推動全球共建共享。
四是人才與能力培養。加強人工智能通識教育與人才培養,多國已啟動相關計劃,中國也在協助發展中國家開展能力建設,為各國把握人工智能機遇打造人力基礎。
五是風險防控與規則共建。通過法律、政策技術手段與標準制定,共同應對人工智能在安全、倫理、治理等方面的挑戰,不斷提升人工智能技術的安全性、可靠性、可控性、公平性。
中國積極參與并推動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合作
余曉暉強調,中國高度重視人工智能全球合作,堅持“向善為民”理念,倡導在尊重主權、發展導向、安全可控、公平普惠的基礎上推動人工智能治理,在聯合國框架下積極參與并推動全球人工智能治理體系建設。他還介紹了在中國外交部、工信部等部委指導下成立的中國金磚國家人工智能發展合作中心,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國際產業合作,旨在助力各國共享AI紅利、協同應對風險挑戰。
在演講的最后,余曉暉呼吁國際社會加強協作,共同構建一個開放、包容、安全、可持續的全球人工智能發展生態,讓人工智能真正成為促進全球普惠發展的重要力量。





